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通知公告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重视农村严重的炫耀攀比,走出“无情”的“人情”误区!

    信息发布者:yjy251325
    2018-01-30 18:02:32   转载

    近日,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对全国31个省份、273个村庄、3829家农户家庭开展了调查研究,发现一些农村人情消费支出近年来增长较快,农村地区铺张浪费、炫耀攀比等人情消费现象屡见不鲜,农民仍陷入种类繁多的人情消费怪圈。

       调查显示,人情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占比较高,仅次于饮食支出。农户饮食的平均支出为6462.33元,占家庭总支出的19.72%;人情的平均支出为5297.47元,占家庭总支出的16.16%。安徽省阜阳市一农户反映,“现在农村过年办喜事特别多,要是一年没挣到什么钱,都不敢回家过年。”对此,人们不禁要问,农村这只“人情债”大猫,何时猛成虎?何时能根治?

      记者也在农村进行了调研,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,很多地方通过党风的转变带动社风、民风改变,通过村规民约治陋习、尚新风,有效推进了移风易俗。但对于一些地方存在的“人情债”问题,也需要高度重视。“移风易俗,从我做起”,教育加引导,变化将继续发生。

      难以承受的人情之重

      “躲年”是近几年出现的新词,意为逢年过节想回家却又不敢回。

      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,有人却望着万家灯火,遥想家人的嘘寒问暖、相互依偎的守岁……电话中,一句“太忙了,没买到车票,就不回家过年了”,显得那么苍白无力。

      有道是,有钱没钱,回家过年。试问,谁不想回家过年?一些留守杭州的农民工对记者说,他们不回家的原因,除了来回车票吃紧、费用较高外,还有就是为了“躲避”回家后的人情支出。

      “难啊!”来自湖南某县农村的老高告诉记者,“这两年都没回。不敢回,除去路费,过年走亲戚啥的也得好几千块钱,农村亲戚多,花钱没个底。想来想去,还是算了,咬咬牙不回了,明年再说吧。”

      且不说春节期间的人情支出“黄金时间”,就是平时,人情带来的负担也是令人震惊。

     

       西南某县一名基层干部告诉记者,当地有位80多岁且患有严重眼疾的老奶奶,每天早上6点就起床,在地里坚持劳作10小时以上,整个人瘦弱不堪。问她为什么要如此辛劳,她说三儿两女婚嫁时收的人情还没有还清,“人情债是一定要还的。”在老人心里,自己和邻里间的人情往来是儿女们获得良好社会关系的保证。如果因为自己年纪大收入低就弃人情于不顾,“后代怎么做人啊!”

      这令人唏嘘不已。人情自古有之,在相对静态的传统乡村社会中,它是维系社会生活的基本手段。农民通过人情互动,进行情感传递,从而构建稳固的社会关系,满足农民之间日常的互助需求。

      可是发展至今,人情却成了压弯劳动人民脊梁的“千斤石”。在西南某县这位老奶奶日复一日的劳作间,折射出来的不正是“不可承受生命之重”?

        人情早已变了味。过去是人到情在,现在是礼到人来不来都行。情份,情分,变成了无情有份,“份子钱”到了就行。

        现在的份子也越来越重。过去在农村娶媳妇,几家联名送张画、买个脸盆、暖瓶,后来是送被面、床单,再后来是五块、十块的礼金,现在几十、几百都显得小家子气了... ...

       让“人情”多一些真挚,多一些纯洁

      山东省郯城县新村银杏产业开发区赵林村农民赵富明,做了50年的红白喜事“大总”。说起以往,他感慨道:“一场白事,吃喝自不用说,披麻戴孝扎纸彩,吹喇叭请演出,帮忙的奔丧的,忙活上三五天,一场下来好几万元,实在可惜。”

      如今在当地,这种现象已成为过去时,一场场既文明简约又有强烈仪式感的红白事,成了乡村热点和美谈。“陋习都改了,村里有场丧事,前后只花了5000元钱。”赵富明说。问起原因,他回答:“我们搞了个文化礼堂,经常有人在里面宣讲关于移风易俗的事,三年五年的,入脑入心,慢慢就改啦!”

      台州市路桥区峰江街道下陶村村民没事儿时就到陶宗仪纪念馆,在文化礼堂看书、聊天。文化礼堂成了一个村庄的文化综合体,更是村民们溯古及今的“精神家园”。“没事干就来这里聚聚,有时还请其他村有声望的人来讲讲课,时间一久,就养成了习惯。”一名村民说。

      借助文化礼堂这个平台,村民们可干的事儿也多了,闲暇时不再是聚餐喝酒打牌,而是把活动阵地转移到文化礼堂,唱戏、跳舞、练太极……大大小小,欢声笑语,好不热闹。

      53岁的海宁市斜桥镇斜桥村村民孙丽红第一次当起了“主播”,每天清晨,村民们就能听到她的声音。“各位乡亲大家好,这里是‘乡风时间’栏目,现在我给大家读读《推进移风易俗简办红白喜事倡议书》……”她说,把村规民约通过各种方式传到村民心中,潜移默化,再硬的心,也会“日久生情”。

      纵观全国各地,都在探索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,使农民群众的经济负担明显减轻,社会风气得到改善。慢慢地,一些地方的农民群众把人情往来的重心,从酒场饭桌转回生活本身。

       “今年过年就不再计划着叫邻居来聚了,猪也可以少宰几头,养大了明年拿去卖。我儿子还跟我商量把省下的人情钱攒起来,明年过年全家一起去旅游。”河北省元氏县居民潘春艳一脸乐呵地对记者说。

      移风易俗,从我做起。唯有及早走出“无情”的“人情”误区,让“人情”里多一些真挚、多一些纯洁、多一些仁义,才能让漂泊在外的游子,轻轻松松回老家、开开心心过大年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